西元 事件
1914 8月30日 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就前兩江師範學堂,察勘校舍,籌備開校。
1915

1月17日 江謙校長就職,聘郭秉文為教務主任,陳容為學監,袁希濤、沈思孚、黃炎裴為南高師評議員。 8/1南高師舉行入學測試,先招國文、理化兩部份各一級,國文專修科一班,錄取學生126人。

9月11日 南高師舉行開學式,正式成立。

1916 春 設立我國最早的體育專修科。
1917

2月 成立附屬小學。

9月 成立附屬中學。

1918 3月 江謙校長因病請假,請教務主任郭秉文代理校長職務。
1919 江謙校長辭職,由郭秉文繼任校長。
1920

南高師科系組建工作大體確立,全校共設八個科,文理科中已設八個系。

4月9日 南高師校務會議,決定籌備國立大學,由郭秉文、江謙、蔡元培、袁希濤等聯銜向教育部正式陳情。 夏,南高師開辦暑期學校,開全國暑期學校之先河。 南高師暑期學校招收了五十名女生,於中國教育沿革史上首開先例,實行高等學府男女合校制。此一革命性創舉掀起教育界軒然大波,經郭秉文奔走說項,風波方息。

9月 校務會議通過「改良課程案」,實行選課制。

11月 北京政府國務會議通過南高師籌備國立大學,並命名為國立東南大學。

12月6日 國立東南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1921

3月 北京政府教育部聘張謇、蔡元培、王正廷、袁希濤、黃炎培、蔣夢麟、郭秉文等十五人為國立東南大學校董,並派教育部司長任鴻雋為校董會部派代表。

6月6日 國立東南大學籌備處在上海招開董事會,討論董事會章程,通過大學組織大綱,編列預算,一致推薦郭秉文為校長。6月6日遂為東大校慶日。

7月 教育部核准國立東南大學組織大綱。

8月 東大預科,南高本科同時招生。

9月 國立東南大學正式成立,聘郭秉文為校長,兼長南高。成立之初,全校共設五科三十系。

9月23日 郭秉文校長和暨南學校校長柯成懋會同呈請教育部核准,由國立東南大學和暨南學校合設上海商科大學。

10月 以柳冀謀、劉伯明為領袖,梅光迪、吳宓、胡先驌等成立學衡社。

冬,江蘇都軍齊燮元以父親齊孟芳壽儀十五萬元捐贈東大建造圖書館。

1922

1月4日 圖書館、體育館、附中二院共同舉行立礎典禮。

1月 東大教授出版《學衡》雜誌。

1923

1月 評議會教授聯席會議,決定停辦南高師,將之合併於東南大學。

12月11日 口字房大火,圖書、儀器、學術收藏及論文付之一炬。 圖書館落成。

1924

科學館破土動工。

秋 工科停辦。

1925

1月6日 北京政府教育部罷免郭秉文校長,任聘胡敦復補缺,引發東大易長風波。

2月 學生集體宣言反對免職郭秉文校長,校董會決定否認教育部違章命令,請郭秉文照舊任職並赴洋考察教育,由東大與上海商科合組「校務維持會」維持校務。同一時期,擁胡派人士另組「校務改進會」,發行《新東南》旬刊。 郭秉文決心引退,去美任芝加哥大學講座。

3月7日 北京政府下令東南大學校董會停止行使職權,另行成立評議會主持校務,命新校長胡敦復於3月9日就職,胡未能接事,校務由蔣維喬代理。

1927

1月~4月 國民革命軍北伐,局勢動亂,東大陷於停學狀態。

6月9日 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頒布「大學區制」,先在江、浙兩省試行。中央明令將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工業專門學校、江法政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等九校,合併改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並由張乃燕擔任校長。學校旋即以6月9日為第四中山大學暨第四中山大學區成立紀念日。

10月7日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正式成立。改稱「科」為「學院」。全校共設九個學院三十六個科系。 科學館落成。 註:舊制各個不同學術領域,原稱為「科」,今改為「學院」。

1928

2月29日 中央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稱為江蘇大學,全校學生反對,請願改為國立南京大學。 5月行政院決議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

8月 中大進行院系調整,改設文、理、法、教、農、工、商、醫等八個學院,成為當時全國院系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10月23日 大學院改為教育部。

1929

7月 中大校長張乃燕解除大學區南京中學校長沈履職務,改由原南京女子中學校長饒用談繼任,引起南京中學學生不滿,向教育部請願,並反對大學區制。造成中央大學區中學校長更易風波。

9月1日 教育部取消江蘇省大學區制,停止實行中央大學區。 大禮堂奠基興建。 中大因長期以來的經費問題,導致一聯串學生向教育部要求維持經費,以及教授、職員索薪事件。

1930

3月28日 大禮堂動工興建,後因經費困難而停工。

10月21日 張乃燕校長辭職 (11月請辭獲准) 。

12月20日 朱家驊正式繼任校長

1931

朱家驊校長以召開國民會議名義,將大禮堂繼續完工。

4月 大禮堂竣工。

5月5日 國民會議於大禮堂開幕,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於此次會議中通過。

9月 爆發九一八事變,各地發生學潮,中大學生組織抗日救國會。

10月 中大經費再次出現重大困難,學生自治會派代表至教育部請願。

12月 朱家驊校長請辭,校務暫由法學院院長劉光華代理。

1932

1月 江蘇省政府通過提議,停付中大協助經費。 國民政府先後任命桂崇基、任鴻雋為中大校長,均未能接事。

6月 劉光華先生辭代理校長職務。中大教授、學生因經費與校長問題,赴行政院請願。

6月28日 政府任命段錫朋暫代中大校長。

6月29日 段錫朋赴中大視事,遭部分學生毆打,並搗毀汽車。學生不聽勸告,教授決議全體總罷教。

6月30日 教育部長下令解散中央大學。

7月2日 教育部派員接收中央大學,解聘教員,學生立即離校。中大學生與畢業校友紛紛展開護校行動,其他學校亦深表關切。

7月6日 行政院成立中大整理委員會,負責善後工作,以蔡元培為委員長,李四光副之,顧孟餘,羅家倫等人為委員。

7月12日 行政院通過中大整理委員會呈送整理中大九案。中大商學院改為國立上海商學院。醫學院改為上海醫學院,此時期,中大實際設立六個學院。

7月20日 段錫朋正式請辭校長職務。

8月26日 羅家倫接掌中大(9月5日到校接事)。

9月 中大舉行甄別學生考試。

10月 中大重新開學授課。

10月11日 羅家倫校長在就職後第一次全校集會中發表《中央大學之使命》演說,宣布治校方略,提出「誠樸雄偉」的學風。「誠樸」成為中大校訓。

1934 1月 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通過「建立中大新校址」提案。(同年9月獲240萬元遷校經費,並於1934年起支付,日後稱為「石子崗校舍經費事」。) 羅家倫校長電邀羅榮安回國,在中大創辦自動工程研究班,後改為機械特別研究班。為中國自己培養的最早一批航空工業專門人才。
1935

5月 中大在南京四牌樓設立醫學院。中大此時,設立七個學院四十科系。

6月 奉命開辦牙醫學校,附設於中大醫院。

1937

5月 石子崗新校址開始動工,後因蘆溝橋事變爆發而未能完成。

7月7日 蘆溝橋事變爆發,中大積極籌備遷校事宜。

8月~9月 日本戰機數度轟炸中大。

8月 羅家倫校長決定將校本部遷往重慶,醫學院遷於成都,實驗中學遷至貴陽。 舉行第一次全國大學聯招,中大與武漢、浙江兩大學同組聯合招生。

10月 中大西遷重慶。

11月 中大在重慶開學、復課。

1938

7月 正式成立「中央大學研究院」,全校共計七個學院,一個研究院,五十六個系科,九個研究部,學科設置為全國高校之首。

冬 中央大學實驗中學輾轉遷至貴陽復校。

1941 6月 羅家倫校長辭職,教育部改派顧孟餘繼任校長。
1943

2月 顧孟餘校長辭職,教育部派吳南軒接任。中大師生一致挽留顧校長,步行赴重慶向國民政府請願。政府旋即發表由最高領袖蔣中正兼任校長,並由朱經農為教育長。全校師生均表熱烈歡迎。

3月4日 蔣中正蒞中大視事。

3月7日 蔣中正以校長身份對全校員工、學生講話。

1944 7月 蔣中正辭兼校長職務,允諾擔任中大永久名譽校長,由顧毓琇繼任校長。
1945 8月 顧毓琇校長辭職,教育部改派吳有訓繼任校長。 日本投降,抗戰勝利,中大籌備復員,9月成立復員計畫委員會。
1946

1月 南京地區的大學生改編入「臨大補習班」,因學籍問題群毆班主任,成為戰後第一次重大學潮。

3月 教育復員會議將中大列為復員順位第一位。

5月 中大復員南京。

11月 中大在南京復校開課。此時為中大規模最盛時期,全校共設七個學院,四十二個科系,二十二個研究所。規模宏偉,教職員、學生人數眾多,為全國高教學府之首。

1947 5月 中大學生發起「五二O運動」,反飢餓、反內戰,震驚全國,獲各地大學學生響應,發生一連串學潮。
1948

7月 吳有訓校長辭職,由周鴻經繼任校長。

12月 徐蚌戰爭惡化,大局動盪,許多教授主張遷校,周鴻經校長請示教育部,未得答覆。

1949

1月23日 校務會議決定以不遷校為原則,另組織應變委員會,周鴻經校長派員先赴福州與臺灣接洽遷校事宜。因時局急轉直下,遷校計畫無法實現。

4月 中國共產黨接管南京,國民政府遷臺,原中央大學改為南京大學。

1956

1月12日 中央大學校友會第十次常務幹事會決議申請母校在臺復校,展開復校工作。

4月21日 校友會代表分赴總統府、行政院、教育部投遞《國立中央大學校友會請求復校文》。行政院、教育部先後覆函:「中央財力有限,目前無法復校。」

1958

3月26日 適逢國際地球物理年,校友會代表前往總統府、行政院、教育部面遞《再請復校呈文》。

7月3日 行政院會原則上通過中央大學復校案。

11月 校友會接受苗栗人士贈地,作為復校校址。

1960 獲教育部編列預算,苗栗政壇人士組成「國立中央大學在苗復校促進委員會」。
1962

5月 教育部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由教育部長梅貽琦先生兼任主任委員,復改由黃季陸、徐柏園相繼擔任主任委員。

6月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苗栗二平山破土興工,經費係由校友會募資新臺幣230萬元。

7月 奉教育部成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聘戴運軌為所長,成為本校第一個成立的研究所,也是國內第一個地球物理研究所。

10月1日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開學,第一年暫借國立臺灣大學物理館上課。

1963

3月 苗栗新建大樓竣工。 9月 宿舍工程完成。

9月15日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遷駐苗栗。

1966 獲准進行遷校中壢計畫。
1967 6月 奉准遷校桃園縣中壢市,並徵購土地五十甲。
1968

5月8日 奉准設立大學部物理學及大氣物理學兩系,校名暫稱「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原地球物理研究所改隸於院。戴運軌改任院長。

秋 第一年暫借省立中壢中學上課,研究所仍暫留苗栗。 9/29校友會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建校促進委員會」,協助進行建校工作。

12月7日 中壢新校舍首期工程「科學大樓」及「秉文堂」興工。

1969

夏 中壢新校舍首期及二期竣工,完成遷校工作。

9月 奉准增設數學、化學工程學、中國文學三系。 成立「中央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1970

5月 選舉第一屆學生活動中心總幹事,並舉辦第一次全校辯論比賽。

6月 舉行第一屆全校運動會。

6月7日 代表中央大學之刊物《中大青年》創刊。

8月 成立外國語文學系。

12月 舉行第一屆全校越野賽跑。

1971 8月 成立土木工程學系。
1972 6月 復校後第一屆大學部學生畢業。
1973 7月1日 戴運軌院長奉准退休,李新民繼任院長。
1974

8月 成立數學研究所。

10月31日 桃園市2路公車開始營運中壢市與中央大學理學院之間。

1975

3月 為紀念國父逝世五十週年,「省府植樹節大會」於中大校園內植樹八千餘株,並於大門口圓環土地上栽植黃榕,編成「中央大學」四個字。

12月 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

1976 8月 成立化學工程研究所。 中正圖書館前之永久名譽校長先總統蔣公銅像揭幕。
1977 8月 成立物理與天文研究所、生產工程學系。
1978

校友會呈請教育部恢復本院「國立中央大學」校名。

8月 成立大氣物理研究所。

1979

7月1日 奉准恢復「國立中央大學」校名,李新民院長奉派為校長。設有理、工、文三個學院,共十個學系,七個研究所。

8月 成立統計研究所。

9月 生產工程學系改名為機械工程學系。

1980 8月 成立電機工程學系、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班(此為復校後第一個博士班)。
1981

第一屆「金筆獎」徵文比賽。

5月31日 蔣經國總統蒞校巡視。

8月 外國語文學系改稱為英美語文學系。

8月 成立法國語文學系、土木工程研究所、資訊及電子工程研究所。

1982

6月 大禮堂完工啟用。

7月30日 李新民校長任期屆滿,余傳韜繼任校長。

8月 成立光電科學研究所、機械工程研究所。

1983

成立財團法人中大學術基金會。

8月 成立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1984

7月1日 成立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8月 成立企業管理學系、化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1985 8月 成立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資訊管理學系及產業經濟研究所、並成立管理學院,成為中大在臺復校後第四個學院。
1986 8月 成立物理與天文研究所班。
1987

成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光電科學研究中心。

6月 中大校園內出現地下刊物《怒濤》,學生積極爭取校園民主。

8月14日 李登輝副總統應邀蒞校,於畢業典禮中致詞。

8月 成立統計研究所博士班、光電科學研究所博士班、中國文學研究所。

1988

5月 第十九屆大專運動會在中央大學舉行。

8月 成立哲學研究所。理學院「物理與地球科學系」正式招生,將理學院原有之物理、地球物理、大氣物理三系整合,實施一、二年級不分系之教學實驗,開創我國近代大學教育先例。

11月29日 訓導處為增加全校師生溝通的管道,發行《訓導通訊》。

1989

3月25日 正式實施「意見牆」和「言論廣場」,全校教職員生皆可藉此表達不同意見。

6月 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大師生發起示威抗議遊行,簽名聲援大陸民主運動。

8月 成立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財務管理研究所。

12月22日 七十八學年度第二次校務會議提案增列講師、助教、職工、學生代表出席校務會議,通過列席。

1990

電算中心完成全校校園辦公、研究、教學區樓內乙太網路建設。 中大成為教育部臺灣學術網路桃園區域網路中心。

3月 中大學生參與全國大專學生為抗議國民大會擴權自利,在中正紀念堂舉行靜坐抗議活動,全校237位教師聯名簽署致函李登輝總統。

6月 余傳韜校長請辭獲准,劉兆漢繼任校長。

8月 理學院停辦物理及地球科學系之科系整合實驗,地球物理學系更名為地球科學系,大氣物理學系更名為大氣科學系。 8月成立環境工程研究所、經濟學系、太空科學研究所。

8月 訓育委員會修正學生社團刊物審稿制度,將「先審後刊」改為「先刊後審」。

12月4日 全校班代會議通過《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臨時議會實施辦法》。

1991

1月8日 學生投票選舉學生臨時議會議長、副議長、議員。 成立軟體研究中心。

8月成立資訊管理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所、應用地質研究所。

10月23日 學生臨時議會三讀通過《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會章程》。

12月10日 大學部同學投票複決通過《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會章程》,並於次日由校長公佈實行。代表中大學生意見的學生會終於成立。

1992

5月12日 中央大學第一屆學生會選舉,共選出一位會長、兩位副會長與二十七位議員。

8月 成立產業經濟研究所博士班、資訊工程學系、財務管理學系、天文研究所。

1993

1月 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改名為環境研究中心。

5月 訓導處開闢資訊網路,使全校師生能夠立即掌握訓導處業務動態。

8月 成立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研究所、電機工程研究所、藝術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

10月 電算中心完成學生和教職員宿舍電腦網路。

12月31日 中大資源衛星接收站啟用。

1994

3月21日 中正圖書館新館正式開館啟用。

4月26日 李登輝總統蒞校參觀太空及遙測中心與環境研究中心。

6月 我國首座資源衛星接收站於中大完工,為當時全世界靈敏度最高的接收站;開啟我國衛星遙測科技新紀元。

8月 成立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財務管理研究所博士班、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工業管理研究所、英美語文研究所。資訊電子工程研究所改為資訊工程研究所。全校此時設有四個學院,十六個系,二十七個研究所。 物理系伊林教授首度以實驗證實微粒電漿晶格。

1995 增設通識教育中心、教育學程中心、通訊系統研究中心。
1996 科學四館、管理二館竣工。
1997

劉兆漢續任校長,成為本校新制組織規程實施後,首位校務會議遴選之校長。

11月1日 成立災害防治研究中心、增設研究發展處與副校長職務。

1998 增設資訊電機學院、地球科學學院、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1999

1月13日 中大鹿林山天文臺啟用。 由本校參與研發的「中華衛星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開啟太空科技研究航程。

2月24日 本校取得「中大」註冊商標,為專屬名稱。

2000

劉兆漢續任校長。

1月 中大與國科會合作推動全球第一個網路虛擬城市-亞卓市正式開幕。

5月 成立客家研究中心。

10月24日 中國技術服務社捐贈中大2億,興建國鼎圖書資料館,內設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2001 中大獲教育部列為國內九所重點培植的研究型大學。
2002 中大與清華大學、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共同組成「臺灣聯合大學系統聯盟」。
2003

劉兆漢校長任期屆滿, 劉全生繼任校長。 成立客家學院、學習科技研究中心、奈米科技研究中心、語言中心。

8月 通訊工程學系正式成立並同時新增大學部學制與博士班。

2004 工程五館落成啟用。 成立光機電工程研究所、客家語文研究所、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2005

1月10日 科學五館舉行落成典禮。 臺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捐贈 2 億打造國鼎光電大樓(中大首座綠建築)。 增設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班、軟體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專班)、營建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博士班、水文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生物資訊與系統生物研究所博士及碩士班。

10月9日 中大獲選為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 12 所學校之一。

2006

1月 劉全生校長任期屆滿,李羅權繼任校長。

3月 新大學法公佈施行,中大成立組織規程研修小組配合修正組織規程。

4月 中大參與研發的「福衛三號」發射升空, 使臺灣成為全球氣象資訊中心。

2007 成立科學教育中心、生物科技與生醫工程中心、人文研究中心、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GPS 中心正式在本校成立營運。
2008

5月20日 李羅權校長榮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蔣偉寧副校長代理校務。

8月 中大於 97 學年度開設理學院學士班,實行大一、大二不分系招生學程,首屆招收 15 位學生。 設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會計研究所碩士班、照明與顯示科技研究所碩士班、遙測科技碩士學位學程。

11月 中大、桃縣府合作籌設附屬中學。

12月 國鼎光電大樓、客家學院大樓正式動工。

2009

1月 蔣偉寧校長真除,成為中大在臺復校第七任校長。

7月 中大執行太平洋溫室效應氣體觀測計畫(PGGM),建造全球最大的空中海上溫室效應氣體觀測平臺。

8月 人文社會科學大樓(文三館)、學人宿舍正式動工。 成立光機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中央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究生學位學程博士班、戲曲研究所碩士班。

12月 中大於教育部五年五百億執行績效裡連續四年獲評「優等」。

2010

1月 本校「綠色啟動」計畫開跑,發展綠能研究特色,打造中大為「綠色大學」。管理學院EMBA開辦全國首創之「綠色經濟管理組」(Green EMBA)。

2月 教育部宣布本校五年五百億執行績效,考評成績連續第四年為「優」。

4月 教育部公布「大學系統組織及運作辦法」第五條修正草案通過,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學生轉學或跨校逕讀博士,比照校內轉系,不需經過轉學考。

5月 「教學研究綜合大樓」正式動工。

7月 本校首次增設四技二專推薦甄選入學之管道。

10月 本校獲教育部頒獎表揚「通識教育領航學校」。

2011

1月 「客家學院大樓」落成啟用。

4月 中大再獲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二階段(100-104年)審核通過。

5月 中大首棟綠建築「國鼎光電大樓」落成啟用。

5月11日 中央大學與北京大學締約,推動學術交流合作。

6月 中央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南京大學簽署成立兩岸三地「綠色大學」聯盟。

2012 2月 因原校長蔣偉寧出任教育部長,校長先後由副校長暨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教授劉振榮、人力資源研究所教授李誠代理,7月校長遴選委員會通過校長候選人,10月票選通過由周景揚為新任校長。
2013 2月 「志道樓」啟用,立定志向、嚮往正道。志道樓原本是老舊的學生餐廳,在前校長蔣偉寧及學務長郝玲妮的努力之下,轉型成學生活動中心,經過一年多的整修後,於2月21日正式啟用,讓老建築獲得重生,呈現新風貌。
2014

3月 工五館B棟大樓增建開工。

4月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與中央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書,宣布在中大成立台灣第一個「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Yunus Social Business Center, NCU)」,以實踐其社會型企業理念。

8月 中央大學宣布成立第八個學院-生醫理工學院,整合一系四所,正式對外招生。希望優先帶動國內生醫產業,為學子創造就業之藍海,讓教學、研究和產業得以三頭並進,打造台灣新一波契機!

2015 1月 中央大學推出開放式線上磨課師(MOOCs)並自創品牌NCUx。
2016 11月 工程五館B棟增建竣工,植下教研新期許。中央大學於《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躋身全球前 500 強之列中,全國第四。
2017 8月 中央大學及國內微像公司等產學研共同研發,我國首枚自主發展的高解度光學遙測衛星福衛 5 號,歷經 6 年研發於美國加州發射升空。
2018

1月1日 中央大學智慧交通整合系統上路。中大獲教育部健康促進計畫「績優」學校。

1月 工學院學士班與資訊電機學院學士班成立。

3月30日 承辦107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

2019

2月22日 中央大學「低排碳智慧綠能屋」正式啟用。

8月 學務處成立住宿服務組。軍訓室裁併生活輔導組

9月10日 「桃園市中大國民運動中心」正式動工。

9月11日 中大百花川文學步道正式啟用,總務處與學務處共同舉辦「百花川文學步道詩歌朗誦活動。」。

9月24日 中大與愛沙尼亞生科大學締約,致力遙測與空間資訊科技領域合作。

10月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公佈2020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央大學躍居全國第三。

11月 中大與印度Krishna大學締約,致力地球科學領域合作。

2020

1月 成立衛星任務作業中心,為全國大學中最完整的太空中心。

6月 中央大學「聽松台」落成啟用

8月 成立文學院學士班及全國唯一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 

11月5日 與國防部簽約,中央大學與國防部成立「國防學士班」 培養出文武兼備人才。

12月23日 男六舍地下遊憩室正式啟用。

12月「教學綜合研究大樓」竣工,本校諮商中心獲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全國大專校院109年「推行學校諮商輔導工作績優輔導單位」獎。同年榮獲「109年度教育部友善校園獎卓越學校」殊榮,為10年來第一個獲獎的國立大學。

2021

1月24日 中大自主研發「飛鼠號立方衛星」於美國發射升空,為台灣太空發展史寫下新頁。

3月26日 中大與土耳其ALKU締約,致力工程領域合作。

4月9日「桃園市中大國民運動中心」開幕試營運。

本校首創全國學生社團評選系統,並於2022年推廣為教育部全國大專校院學務工作資訊網,為國內學務工作推展數位化,奠定新的里程碑。

本校獲教育部健康促進計畫「特優」學校;內政部表揚之「役政績優學校」。

資訊電機學院通過教育部大專校院雙語化學習計畫為重點培育學院。

中央大學大禮堂榮獲美國IDA國際設計獎銀獎( Sliver Award,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國際殊榮。

2022

1月7日 中大團隊主導花蓮地震災害研究 世界首例跨斷層井下光纖地震觀測。

1月7日 中大連續四年獲教育部區網中心「特優」 寫下歷史紀錄。

2月9日 中央大學大禮堂榮獲2022年法國巴黎DNA設計獎/教育設施類優勝(Winner, DNA Paris Design Awards)國際殊榮。

3月23日 中央大學與台灣世曦締約 全面強化創新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

4月26日 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歡慶成立20週年 攜手四校(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與台北市立大學、淡江大學、中正大學的儒學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

5月6日 2022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排名 中央大學挺進全國第三。

5月9日 2022全球頂尖大學排名 中央大學地科、環境居全國第二。

5月23日 嶄新的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iHouse享想空間揭牌。

6月25日 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 北極冷岸群島正式揭牌成立。

7月1日 由中央大學命名成功,成為首顆以臺灣中學命名的小行星。

7月20日 中央大學與國防大學締約,強化國防科技研究合作與人才培育。

8月15日 2022亞太暨臺灣永續行動獎 中大榮獲1金2銀殊榮。中央大學協助桃園市獲亞洲第一「社會企業城市」認證

8月22日 中央大學頒贈李行小行星向「台灣電影先生」致敬

9月12日 延續與再造 「人文藝術中心」一級單位揭牌成立。

10月5日 推動國防科技 中央大學「國防科技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10月24日 聚焦低碳策略、ESG與半導體載板人才培育 中央大學與景碩科技締約合作。

10月24日 台灣業界第一顆實驗低軌通訊衛星 中央大學貢獻高規格飛行履歷。

10月29日 中央大學頒贈林孝信小行星 向臺灣《科學月刊》創辦人致敬。

11月5日 中央大學小行星命名Zintun 用邵語紀念美麗的「日月潭」。

11月23日 培育土木工程新能量 中央大學與亞新工程攜手合作。

12月5日 中央大學環校道路工程 獲工程會金質獎肯定。